2025年6月至8月,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精心组织多院系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各系师生们深入孝感市多个县镇乡村,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,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在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为地方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。
6月17日,经济管理系(原财经政法系)师生率先行动,奔赴大悟县刘集镇马岗村。在村头的凉亭里,“大别山精神追梦宣讲团”的同学们围坐在一起,认真倾听老党员们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、村庄建设历程以及乡村的变迁。那些充满激情与奋斗的过往,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红色基因的力量。“蒲公英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”则走进农家小院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诈骗、邻里纠纷调解等法律知识,并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,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。在绿悠坊土鸡养殖基地,学生们架起直播设备,向网友展示土鸡的生态养殖环境、生长过程以及创业故事,助力农产品销售,用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。
6月18日,城市设计系(原城市建设系)团总支书记余薇带领12名学生前往云梦县。上午,小分队参观了国家二级博物馆——云梦县博物馆。在历史文明、简牍文化、孝文化专题展区,同学们仔细聆听讲解,驻足观看文物。特别是黑夫“家书”木牍,那穿越千年的文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孝悌之情,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。下午,大家来到湖北省重点文旅项目云梦祥云湾,257栋迁移而来的古建筑错落有致,每一处雕梁画栋都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。同学们漫步其中,亲身感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的巧妙融合,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文化自信也油然而生。
6月22日,人工智能系(原信息工程系)的师生们来到孝南区王新亭将军红色教育基地周边,开展“传承红色精神,智惠乡村振兴”活动。学生党员、入党积极分子及青年志愿者们首先参观了基地的事迹陈列馆、将军故居等,通过一张张图片、一件件文物,详细了解王新亭将军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。随后,一位老党员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,让大家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在村庄党员群众活动中心,小分队成员向村民宣讲红色故事,并为留守儿童带来了趣味编程游戏和机器人展示,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,为乡村数字化转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6月24日,智能制造系与生物化学系组成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孝感市孝昌县。在陡山乡中心小学,队员们通过PPT展示、播放短片等形式,向孩子们讲述井冈山精神和王二小故事,还教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。之后,小分队来到王店镇磨山村中原突围旧址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,观看珍贵的文物图片,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。队员们纷纷表示,这次活动让自己得到了锻炼,增强了社会责任感,今后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,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
7月2日,人文传播系师生再次来到大悟县刘集镇马岗村。视觉传达设计、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我校优秀青年教师许汉青的指导下,拿起画笔,将村里的墙面绘制成了一条“红色精神长廊”,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再现了革命历史场景,让红色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融入乡村生活。汉语言文学及英语专业的学生则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,通过与孩子们交流、做游戏等方式,向他们传递红色文化知识,最后大家一起高唱国歌,场面温馨而感人。此外,师生们还来到三顺鸽业,进行助农直播,向网友展示鸽子的养殖全过程,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参与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,除了5支校级小分队,还有超过2500余名学生参加个人“返家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参与本次活动的师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,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,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,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,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。